<legend id="ntwjp"><li id="ntwjp"></li></legend>
<strong id="ntwjp"><blockquote id="ntwjp"></blockquote></strong>
  • <track id="ntwjp"></track>
  • <span id="ntwjp"><output id="ntwjp"></output></span>

    <track id="ntwjp"><em id="ntwjp"><del id="ntwjp"></del></em></track>
    <legend id="ntwjp"><li id="ntwjp"></li></legend>
    1. 正在閱讀:

      馬亮:哥倫比亞大學造假遭降級,排名機構也應被審查

     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

      馬亮:哥倫比亞大學造假遭降級,排名機構也應被審查

      和大學排名保持距離,參考而不唯排名,是我們對大學排名應有的態度和立場。

      (資料圖)當地時間2020年3月9日,美國紐約,民眾走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。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文|馬亮(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、公共管理學院教授)

      美國常青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排名數據造假問題引發社會熱議,也使人們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產生懷疑。9月9日,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瑪麗·鮑伊斯(Mary Boyce)發布公告,承認部分關鍵數據的確存在問題,并宣布發布兩個通用數據集(Common Data Set),提升大學數據的透明度。

      近些年來,哥大在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(U.S. News & World Report)發布的美國大學排名中表現優異:從1988年的第18名一路飆升,而今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第二名。但與此同時,哥大排名的飆升,也引發了爭議和質疑。

      今年2月,哥大數學系教授邁克爾·薩迪斯(Michael Thaddeus)發布文章,質疑該校提供給大學排名機構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的數據存在造假嫌疑,特別是在平均班級規模和師資博士學位占比這兩項指標上弄虛作假,使哥大在排名上表現突出。6月30日,哥大宣布會對數據造假問題進行徹底調查。因為無法在規定時間完成數據報告,哥大沒有參加今年的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大學排名。

      哥倫比亞大學存在數據造假嗎?

      哥大一直致力于通過“小班+名師”的互動式研討教學模式來提升本科生的教育體驗,因此班級規模和師資質量對哥大來說至關重要。哥大在這份公告中承認,數學教授邁克爾·薩迪斯此前質疑的兩項指標——班級規模和師資學歷——依靠的是過時或錯誤的方法。

      在班級規模指標上,哥大報告的數據存在錯誤,與排名機構要求的不一致,這導致哥大高估了人數少于20人的班級數量,低估了人數在20-29人的班級數量。在最終學位方面,哥大承認此前的計算方法依據學校聘任各科教師的要求,而這同通用數據集對某些學科的要求不一致,從而導致該指標被高估了。

      通用數據集是以非營利組織College Board、教育咨詢企業Peterson’s以及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出版社聯合發起的一項數據標準倡議,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數據的質量和準確性,減少數據提供機構的報送負擔。通用數據集按照美國教育部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調查要求,明確了各項指標的一系列標準和定義,而各類出版社對大學的調查則從中各取所需。

      除了哥大,其他常青藤大學都加入了通用數據集倡議,確保大學關鍵數據的透明性。為此,哥大調整了當前和未來提交數據的測算方法,嚴格按照通用數據集要求進行報告。校方強調,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需要大學提交成百上千的數據點,而通用數據集的要求復雜并需要專門解釋。哥大竭盡所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提供準確完備的數據,并通過了一家咨詢公司(Ankura Consulting Group)的審查。

      哥大認為數據偏差有一定的客觀性,因為該校包括三個本科生學院,其中通識教育學院接受非全日制學生,三個學院也存在一定交叉,可能導致數據重復收集問題。校方坦陳,無論數據不準確的程度如何或原因為何,都有悖于哥大秉持的卓越標準,對此前報告出現的缺陷表示遺憾,并承諾今后做得更好。

      哥大也指出,除了這兩項受質疑的指標,校方還對數據收集和報告的其他方面進行了全面審查。但是,哥大為了自身目的而收集的信息,可能同排名機構的不一致,而新冠疫情使數據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受到沖擊。校方還指出,哥大教育的聲望建立在歷史、教師、學生、教育和研究等各個方面百年積淀的基礎之上,許多方面無法通過基于公分母的通用指標來衡量。

      從哥大校方發布的公告來看,此前受到質疑的相關指標,確實存在難以掩飾的瑕疵;而其背后究竟是主觀故意還是操作不當,自然尚有爭議。哥大堅稱數據報送的要求復雜,自身數據系統和排名要求不一致,所以才導致數據瑕疵。但是,絕大多數大學都遵守排名機構的標準和要求報送數據,哥大是此前唯一沒有加入通用數據集的常青藤高校。更為重要的是,哥大出現的數據瑕疵,都是朝著有利于自身排名的方向偏倚。結合邁克爾·薩迪斯教授的分析,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數據瑕疵很難說是無心為之的不知者無罪。

      考慮到大學排名提升帶來的一系列收益,哥大數據瑕疵背后的利益驅動也昭然若現。退而言之,如果大學相關部門連最起碼的數據標準都搞不清楚,并且長期都是如此這般操作,那么大學的學術水準和管理水平也令人不敢茍同。哥大為了挽回大學聲譽而希望到此為止,但相關調查、澄清和問責不應就此結束。

      大學排名還可信嗎?

      哥大排名丑聞,并非孤案或個例。近些年來,僅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就發生多起大學數據造假事件。排名造假,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審視大學排名,并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產生質疑。

      同現代大學的悠久歷史相比,大學排名只是晚近才出現的社會現象。大學排名應運而生,同高等教育普及和商業化不無關系。

      當學生可以用腳投票來選擇大學,而他們對大學還一知半解時,大學排名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寶貴信息。但是,當大學排名越來越影響學生的選擇、教師的去留和大學經費的多寡時,象牙塔中的大學也坐不住了,甚至圍著大學排名的“指揮棒”辦學。

      毫無疑問,“簡單粗暴”的大學排名往往對大學以偏概全,但高度濃縮的排序信息的確為學生和雇主提供了絕佳的參考指針。

      當排名成為一門利潤誘人的生意時,越來越多的大學排名涌現出來,而激烈競爭也催生大學排名的優勝劣汰。目前,人們主要關注《泰晤士報》、QS、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和中國軟科等少數主流世界大學排名,而它們對大學排名市場份額的競爭還遠未結束。

      任何大學排名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,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無瑕的大學排名,更不用講一些出于商業目的或被操縱的大學排名了。就像不應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,我們不應唯排名,但也不應完全否棄排名。

      特別是主流大學排名背后的底層邏輯日益趨同,都在關注教學、科研、社會服務和國際化等方面,使用的指標和數據來源也大同小異。這些主流大學排名之間的關聯度或相關度極高,意味著多數大學的名次相對穩定和可靠,極少有大學會在不同排行榜上的名次相差甚遠。

      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,不應迷信某個所謂的權威大學排名,而應多方比較和綜合考慮,并關注與自身需求最相關的具體指標。比如,國際生可以多關注大學的國際化水平,而研究生則應更多關注科研指標??紤]到大學排名自身的評估誤差,不應對名次高低斤斤計較,而應更關注排名或位次的總體態勢。比如,兩所大學的排名如果僅相差幾名,那么它們之間的優劣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

      大學排名向何處去?

      大學的歷史積淀、教學質量、研究績效和社會影響都是難以量化的維度,但大學排名卻用一堆量化、膚淺和易受操縱的指標來衡量它們。當大學排名同大學收到的捐贈、教師取得的薪資、校友獲得的聲望等掛鉤時,就必然會導致大學管理層的鋌而走險,乃至師生合謀弄虛作假。

      在《指標陷阱:過度量化如何威脅當今的商業、社會和生活》一書中,杰瑞·穆勒枚舉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量化排名及其導致的無窮后患。如何給大學排名降溫,讓大學排名回歸正常,避免大學被排名牽著鼻子走,是哥大排名造假事件引發我們思考的深層次問題。

      當前大學排名對許多關乎學生體驗的因素缺乏必要關注,導致大學排名和學生體驗的不一致乃至相去甚遠。比如,因為研究生擴招而導致住宿條件惡化,很多學生入校后才獲知宿舍擁擠,但為時已晚。再如,不同高校在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管理開放性和服務友好性參差不齊,而大學排名并沒有及時更新并將其考慮在內。

      這些方面的缺失,既是大學排名應該彌補的短板,也孕育著新的大學排名市場機遇。同大學綜合排名相比,獨立特色的專項排名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。比如,《金錢》(Money)雜志根據教育質量、可負擔性和畢業生結果來對大學排名,更看重大學教育是否物超所值,這對于需要助學貸款的貧困學生而言尤其值得借鑒。

      大學排名用一把尺子對所有大學“一刀切”,可能導致大學之間的千校一面,使很多大學的獨特性喪失殆盡。對于大學而言,如何保持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戰略定力,挺立于世界大學之林,是考驗大學管理層的關鍵所在。

      與此同時,大學也要加強同排名機構的溝通,提出優化排名的合理化建議。當排名無孔不入、不可避免且影響深遠時,大學幾無退卻的可能,積極參與和引導規范是更為可取的做法。比如,歐洲科技類大學聯盟CESAER就專門致函相關排名機構,對其排名方法論提出質疑和優化建議,為其會員高校爭取權益。

      有鑒于大學排名的重要性,政府、媒體和學術機構應對排名機構進行必要的審查、監督和問責,避免排名機構揮舞大學排名的大棒,濫用或誤用其所掌控的權力。這意味著要有“評估的評估”和“排名的排名”等第三方評估,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進行獨立測評,并推動大學排名的規范化運行。

      哥大數據丑聞對大學排名敲響了警鐘,但不應因此而質疑大學排名。存在即合理,長期存在即絕對合理。

      排名本身無罪,但神化、濫用和操縱排名則罪責難逃。和大學排名保持距離,參考而不唯排名,是我們對大學排名應有的態度和立場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(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。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號“風聲OPINION”。界面新聞獲授權刊發。責編郵箱:yanguihua@jiemian.com。)

      本文為轉載內容,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。

      評論

      暫無評論哦,快來評價一下吧!

      下載界面新聞

  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  微博

      馬亮:哥倫比亞大學造假遭降級,排名機構也應被審查

      和大學排名保持距離,參考而不唯排名,是我們對大學排名應有的態度和立場。

      (資料圖)當地時間2020年3月9日,美國紐約,民眾走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。來源:視覺中國

      文|馬亮(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、公共管理學院教授)

      美國常青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排名數據造假問題引發社會熱議,也使人們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產生懷疑。9月9日,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瑪麗·鮑伊斯(Mary Boyce)發布公告,承認部分關鍵數據的確存在問題,并宣布發布兩個通用數據集(Common Data Set),提升大學數據的透明度。

      近些年來,哥大在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(U.S. News & World Report)發布的美國大學排名中表現優異:從1988年的第18名一路飆升,而今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第二名。但與此同時,哥大排名的飆升,也引發了爭議和質疑。

      今年2月,哥大數學系教授邁克爾·薩迪斯(Michael Thaddeus)發布文章,質疑該校提供給大學排名機構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的數據存在造假嫌疑,特別是在平均班級規模和師資博士學位占比這兩項指標上弄虛作假,使哥大在排名上表現突出。6月30日,哥大宣布會對數據造假問題進行徹底調查。因為無法在規定時間完成數據報告,哥大沒有參加今年的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大學排名。

      哥倫比亞大學存在數據造假嗎?

      哥大一直致力于通過“小班+名師”的互動式研討教學模式來提升本科生的教育體驗,因此班級規模和師資質量對哥大來說至關重要。哥大在這份公告中承認,數學教授邁克爾·薩迪斯此前質疑的兩項指標——班級規模和師資學歷——依靠的是過時或錯誤的方法。

      在班級規模指標上,哥大報告的數據存在錯誤,與排名機構要求的不一致,這導致哥大高估了人數少于20人的班級數量,低估了人數在20-29人的班級數量。在最終學位方面,哥大承認此前的計算方法依據學校聘任各科教師的要求,而這同通用數據集對某些學科的要求不一致,從而導致該指標被高估了。

      通用數據集是以非營利組織College Board、教育咨詢企業Peterson’s以及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出版社聯合發起的一項數據標準倡議,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數據的質量和準確性,減少數據提供機構的報送負擔。通用數據集按照美國教育部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調查要求,明確了各項指標的一系列標準和定義,而各類出版社對大學的調查則從中各取所需。

      除了哥大,其他常青藤大學都加入了通用數據集倡議,確保大學關鍵數據的透明性。為此,哥大調整了當前和未來提交數據的測算方法,嚴格按照通用數據集要求進行報告。校方強調,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需要大學提交成百上千的數據點,而通用數據集的要求復雜并需要專門解釋。哥大竭盡所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提供準確完備的數據,并通過了一家咨詢公司(Ankura Consulting Group)的審查。

      哥大認為數據偏差有一定的客觀性,因為該校包括三個本科生學院,其中通識教育學院接受非全日制學生,三個學院也存在一定交叉,可能導致數據重復收集問題。校方坦陳,無論數據不準確的程度如何或原因為何,都有悖于哥大秉持的卓越標準,對此前報告出現的缺陷表示遺憾,并承諾今后做得更好。

      哥大也指出,除了這兩項受質疑的指標,校方還對數據收集和報告的其他方面進行了全面審查。但是,哥大為了自身目的而收集的信息,可能同排名機構的不一致,而新冠疫情使數據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受到沖擊。校方還指出,哥大教育的聲望建立在歷史、教師、學生、教育和研究等各個方面百年積淀的基礎之上,許多方面無法通過基于公分母的通用指標來衡量。

      從哥大校方發布的公告來看,此前受到質疑的相關指標,確實存在難以掩飾的瑕疵;而其背后究竟是主觀故意還是操作不當,自然尚有爭議。哥大堅稱數據報送的要求復雜,自身數據系統和排名要求不一致,所以才導致數據瑕疵。但是,絕大多數大學都遵守排名機構的標準和要求報送數據,哥大是此前唯一沒有加入通用數據集的常青藤高校。更為重要的是,哥大出現的數據瑕疵,都是朝著有利于自身排名的方向偏倚。結合邁克爾·薩迪斯教授的分析,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數據瑕疵很難說是無心為之的不知者無罪。

      考慮到大學排名提升帶來的一系列收益,哥大數據瑕疵背后的利益驅動也昭然若現。退而言之,如果大學相關部門連最起碼的數據標準都搞不清楚,并且長期都是如此這般操作,那么大學的學術水準和管理水平也令人不敢茍同。哥大為了挽回大學聲譽而希望到此為止,但相關調查、澄清和問責不應就此結束。

      大學排名還可信嗎?

      哥大排名丑聞,并非孤案或個例。近些年來,僅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就發生多起大學數據造假事件。排名造假,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審視大學排名,并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產生質疑。

      同現代大學的悠久歷史相比,大學排名只是晚近才出現的社會現象。大學排名應運而生,同高等教育普及和商業化不無關系。

      當學生可以用腳投票來選擇大學,而他們對大學還一知半解時,大學排名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寶貴信息。但是,當大學排名越來越影響學生的選擇、教師的去留和大學經費的多寡時,象牙塔中的大學也坐不住了,甚至圍著大學排名的“指揮棒”辦學。

      毫無疑問,“簡單粗暴”的大學排名往往對大學以偏概全,但高度濃縮的排序信息的確為學生和雇主提供了絕佳的參考指針。

      當排名成為一門利潤誘人的生意時,越來越多的大學排名涌現出來,而激烈競爭也催生大學排名的優勝劣汰。目前,人們主要關注《泰晤士報》、QS、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”和中國軟科等少數主流世界大學排名,而它們對大學排名市場份額的競爭還遠未結束。

      任何大學排名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,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無瑕的大學排名,更不用講一些出于商業目的或被操縱的大學排名了。就像不應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,我們不應唯排名,但也不應完全否棄排名。

      特別是主流大學排名背后的底層邏輯日益趨同,都在關注教學、科研、社會服務和國際化等方面,使用的指標和數據來源也大同小異。這些主流大學排名之間的關聯度或相關度極高,意味著多數大學的名次相對穩定和可靠,極少有大學會在不同排行榜上的名次相差甚遠。

      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,不應迷信某個所謂的權威大學排名,而應多方比較和綜合考慮,并關注與自身需求最相關的具體指標。比如,國際生可以多關注大學的國際化水平,而研究生則應更多關注科研指標??紤]到大學排名自身的評估誤差,不應對名次高低斤斤計較,而應更關注排名或位次的總體態勢。比如,兩所大學的排名如果僅相差幾名,那么它們之間的優劣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

      大學排名向何處去?

      大學的歷史積淀、教學質量、研究績效和社會影響都是難以量化的維度,但大學排名卻用一堆量化、膚淺和易受操縱的指標來衡量它們。當大學排名同大學收到的捐贈、教師取得的薪資、校友獲得的聲望等掛鉤時,就必然會導致大學管理層的鋌而走險,乃至師生合謀弄虛作假。

      在《指標陷阱:過度量化如何威脅當今的商業、社會和生活》一書中,杰瑞·穆勒枚舉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量化排名及其導致的無窮后患。如何給大學排名降溫,讓大學排名回歸正常,避免大學被排名牽著鼻子走,是哥大排名造假事件引發我們思考的深層次問題。

      當前大學排名對許多關乎學生體驗的因素缺乏必要關注,導致大學排名和學生體驗的不一致乃至相去甚遠。比如,因為研究生擴招而導致住宿條件惡化,很多學生入校后才獲知宿舍擁擠,但為時已晚。再如,不同高校在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管理開放性和服務友好性參差不齊,而大學排名并沒有及時更新并將其考慮在內。

      這些方面的缺失,既是大學排名應該彌補的短板,也孕育著新的大學排名市場機遇。同大學綜合排名相比,獨立特色的專項排名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。比如,《金錢》(Money)雜志根據教育質量、可負擔性和畢業生結果來對大學排名,更看重大學教育是否物超所值,這對于需要助學貸款的貧困學生而言尤其值得借鑒。

      大學排名用一把尺子對所有大學“一刀切”,可能導致大學之間的千校一面,使很多大學的獨特性喪失殆盡。對于大學而言,如何保持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戰略定力,挺立于世界大學之林,是考驗大學管理層的關鍵所在。

      與此同時,大學也要加強同排名機構的溝通,提出優化排名的合理化建議。當排名無孔不入、不可避免且影響深遠時,大學幾無退卻的可能,積極參與和引導規范是更為可取的做法。比如,歐洲科技類大學聯盟CESAER就專門致函相關排名機構,對其排名方法論提出質疑和優化建議,為其會員高校爭取權益。

      有鑒于大學排名的重要性,政府、媒體和學術機構應對排名機構進行必要的審查、監督和問責,避免排名機構揮舞大學排名的大棒,濫用或誤用其所掌控的權力。這意味著要有“評估的評估”和“排名的排名”等第三方評估,對大學排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進行獨立測評,并推動大學排名的規范化運行。

      哥大數據丑聞對大學排名敲響了警鐘,但不應因此而質疑大學排名。存在即合理,長期存在即絕對合理。

      排名本身無罪,但神化、濫用和操縱排名則罪責難逃。和大學排名保持距離,參考而不唯排名,是我們對大學排名應有的態度和立場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(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。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號“風聲OPINION”。界面新聞獲授權刊發。責編郵箱:yanguihua@jiemian.com。)

      本文為轉載內容,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。
      a片免费全部免费播放